近日中國食品報記者就生物發酵產業從大向強邁進 賦能健康生活采訪了中國生物發酵產業協會于學軍理事長。

采訪中于學軍理事長表示:全行業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正確認識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攻方向,在當前國外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確定性較大的前提下,推進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的發展格局。面向新階段、新需求,生物發酵產業不僅滿足人們的生活消費需要,還將為構建低碳經濟社會提供技術支撐,成為今后拉動我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引擎,也將為生物發酵賦能“健康中國”的目標做出新的貢獻。

于學軍理事長提出:
一要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產業升級。
“十四五”將加快構建生物發酵產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要做好主產業鏈條,不斷拓展應用領域,發展中高端產品,降低大宗生物發酵產品制造比重;產品向多樣性、小品種、高附加值、規模適中發展,實現從傳統產品向衍生產品延伸發展;發展高性能、高產菌株的進化育種及高通量篩選技術,不斷提升原料利用率、糖酸轉化率、分離提取收率;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酶種開發;開展新型功能發酵制品、高附加值復合型功能性益生菌發酵食品、酵素產品等的研發、營養健康評價及應用。制造過程進一步向綠色、低碳、智能化方向發展。
二要加強技術攻關破解“卡脖子”難題 。
于學軍理事長梳理和歸納了我國生物發酵產業的發展歷程和聚焦的重點領域,針對生物發酵行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梳理“卡脖子”技術短板,加強核心技術攻關,鼓勵和支持企業自主創新,逐步改變部分行業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大力發展發酵菌種智能高通量篩選及智能構建與優化技術,縮短發酵菌種研發周期和菌種迭代升級;解決大宗生物發酵產品生物合成途徑和規;咝е苽涞募夹g瓶頸;針對目前已有原料的高度依賴問題而研發不同新原料,提高原料利用率和目標產品轉化率;重點瞄準產品質量提升工程,提高現有氨基酸、有機酸、酶制劑、酵母、糖醇等產品的生產菌種性能;建設工業核心菌種、工業酶制劑、產業支撐技術與裝備等關鍵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及創新平臺;實現大宗生物發酵產品、化工單體和聚合材料的規;咝镏圃焐a,加快高附加值生物發酵產品的產業化;拓展生物制造技術在發酵、食品、飼料、化工等行業的應用。
三要滿足消費新需求走進更多百姓家。
于學軍理事長告訴記者,生物發酵產品中多數作為食品工業的主要基礎原料和配料,為“吃得營養健康”提供供給保障。例如,赤蘚糖醇、透明質酸鈉等獲批的“三新食品”,拓寬了新食品原料的使用范圍,可以應用到普通食品中,市場效果明顯;酵母抽提物等酵母衍生制品在調味品、生物發酵營養元中得到應用。
四要推行綠色制造向“雙碳”目標靠攏。
于理事長表示,我國面臨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未來,生物發酵產業將把握基本原則,遞進式向“雙碳”目標靠攏。要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以堅持產業和環境協同發展,把節約資源能源、低碳轉型綠色發展作為重要責任,推行綠色制造,通過示范引導實現綠色制造技術共享為原則,以加快推行清潔生產,實現固、液、氣等污染物源頭削減和末端治理達標排放,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產生,不斷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支持企業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的綠色轉型為目標;重點做好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對發酵行業循環經濟運行的共性關鍵技術組織攻關。
五要三大方面提升產業發展支撐能力。
“十四五”期間,生物發酵產業在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加強產品應用領域深度開發和強化標準體系建設等保障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六要新階段實現產業由大到強跨越。
可以預見,生物發酵產業未來十年,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產能結構性過剩得到有效緩解,產業規模穩步增長。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夯實生物制造大國地位,用十年左右時間建成世界生物制造強國,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

于學軍理事長表示,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恰逢建黨百年的關鍵歷史節點,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開啟的特殊時刻,意義重大而深遠。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利用好寶貴的十條歷史經驗,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開拓創新,埋頭苦干、穩中求進、勇毅前行,咬定青山不放松,各項戰略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于學軍理事長對產業發展滿懷信心。